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索引号 001008003015013/2007-12868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温州市国土资源局
成文日期 2007-06-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7年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发布日期:2008-03-14 16:52:42 来源: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2007年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因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规定,按照《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全市地质灾害及防治工作现状

  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754处,比上年增加了37处,地质灾害发生起数有明显的回落(2005年新增330多处),灾害类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1169处,崩塌(隐患)点476处、泥石流(隐患)点104处,地面沉降5处,崩滑流三类突发性地质灾害仍然是我市最主要和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去年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2人,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187.15万元,与上年相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较大幅度下降。

  综合分析我市地质灾害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小(小型占97%)。

  2、发生时段集中。崩滑流地质灾害绝大部分发生在主汛期,与台汛雨和梅汛期局部暴雨关系极其密切。

  3、多数点的发生与人为活动有关。滑坡、崩塌主要由削坡建房、开山采石、修建公路等工程活动诱发所致,而泥石流的发生则与地形地貌和强降雨条件密切相关。

  4、突发性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前的预兆不明显或没有预兆,发生速度快,防范难度大。

  5、危害性大。山区人口既分散又相对集中,削坡建房、坡脚建房、沟口建房较普遍,房屋质量较差,发生数百方,甚至数十方的滑坡崩塌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而山区泥石流灾害往往造成群死群伤,危害极大。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大量的地质灾害点存在安全隐患,还有许多潜在的隐患点未被发现,今年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防治任务繁重,防治责任重大。据统计,在所掌握的全市1754处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中,仅有39处得到了较规范的工程治理,基本消除了安全隐患;有111处进行了应急处理和简易治理,有效地减轻了发生灾害的威胁,现状基本稳定,但部分点仍有待于进一步勘查治理或搬迁;还有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群测群防的长效机制,采取群众监测、临灾避让等预防措施为主,结合我市“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分批分期地搬迁避让和逐步治理等手段,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同时,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全民(尤其是山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知识有待进一步普及,群测群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和手段有待不断改进,“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需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需要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需要加快进度,公路沿线、露采矿山及不稳定边坡需要加强防范和治理等。

  二、2007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天气趋势预测

  据省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省梅雨量比前4年有增多趋势,降水集中期比较明显,全省有出现梅雨大洪水的可能。市气象部门预测,今年5月到6月总雨量为470~510mm,较常年略偏多(历年平均为449mm),7月到9月总雨量为610~650mm,接近常年水平(历年平均为633mm)。预计6月底或7月初雨季结束,进入盛夏干旱期(有20天左右的晴热少雨天气),台汛期间将有2个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我市,最大可能出现在8月上半月和9月上半月。

  (二)地质灾害发生时段和类型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和地质灾害现状,结合气象变化趋势预测,今年我市可能受气候变暖、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将高于去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5月至6月中旬的梅汛期,有可能发生局部暴雨等灾害气象,在日降雨量达50mm以上或连续大雨三天以上时,容易诱发以山体滑坡和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及废弃矿山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7月至9月的台汛期间,台风降雨集中、雨量大、强度强,除引发众多或群发性的山体滑坡、崩塌外,还可能出现山区小流域沟谷型泥石流,一些高陡斜坡、矿渣尾矿堆放点则容易产生坡面型泥石流灾害。

  (三)易发地区

  根据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山地、丘陵地区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重点防范的地区有:温州西部的文成、泰顺;北部的乐清、永嘉;南部的苍南、平阳;中部的瓯海、鹿城、瑞安。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地形切割强烈,坡面物质丰富,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公路开挖、削坡建房等工程活动较频繁,地质灾害发生几率较高。

  (四)易发的重要交通干线

  我市山区各种等级公路,多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沿线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虽经多次整治完善,但仍然时有发生地质灾害,尤其到汛期更加需要加强防范,主要有:330国道复线,41、49、56、57、58、78省道,以及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等。这些路线路段的管理主要由交通等部门及时组织汛前、汛中巡查,编制防灾预案,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此外,山区县乡级公路、水库库区公路及“康庄工程”公路沿线,崩塌、滑坡隐患较多,有关部门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并筹措资金,抓紧对重要的隐患点进行治理。新建公路等工程,建设前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坚持“边建设、边治理”的原则,减少因工程建设而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五)易发的重点矿山

  我市易出现地质灾害、需重点防范的矿山主要有:温州矾矿,存在采空区地面塌陷;泰顺仕阳辉绿岩矿,存在废弃采场崩塌、泥石流。此外,数量众多的露采石料矿山和废弃矿山,存在较多的崩塌、滑坡隐患,对此,各级主管部门要强化矿山安全监督,加强汛期巡查与监测,加快隐患点的勘查、治理,抓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三、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对已掌握的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其危害性、危险性大小和防治工作程度,确定以下市级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二十七处(详见附件):

  1、鹿城区双屿镇稽师中轻刀具厂滑坡

  2、鹿城区黎明街道温州市第十六中学滑坡

  3、龙湾区海城街道西一村安埠山东南侧滑坡隐患

  4、龙湾区天河镇新河村天马山崩塌

  5、瓯海区新桥街道岙垟村崩塌

  6、瑞安市湖岭镇繁华村崩塌隐患

  7、乐清市龙西乡上山村西侧滑坡-泥石流

  8、乐清市岭底乡南充村西南侧凤凰山滑坡隐患

  9、乐清市仙溪镇小坑村泥石流-滑坡崩塌

  10、永嘉县枫林镇大木兑村崩塌群

  11、永嘉县枫林镇陈田村滑坡群

  12、永嘉县西溪乡茶一村周边泥石流

  13、永嘉县徐岙乡朱坑村滑坡

  14、洞头县东屏镇岙仔村贡尾、岙仔自然村20处崩塌滑坡群

  15、平阳县昆阳镇县中心小学西侧边坡滑坡

  16、平阳县西湾乡北山村滑坡

  17、平阳县南雁镇门口村滑坡-泥石流

  18、苍南县金乡镇东风新街狮山滑坡崩塌

  19、苍南县霞关镇小学下方泥石流

  20、苍南县灵溪镇公园山滑坡隐患

  21、文成县珊溪镇和平村大西山滑坡

  22、文成县大峃镇沙垟村官山西脚滑坡隐患

  23、泰顺县司前镇司前村迴澜南路炮台岗滑坡隐患

  24、泰顺县泗溪镇白粉墙村永安南路西南侧屋后边坡滑坡隐患

  25、泰顺县泗溪镇泗水中路南侧山体滑坡隐患

  26、泰顺县东溪乡琴桥村岭头坪村营盘滑坡隐患

  27、泰顺县龟湖镇中村滑坡

  四、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及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

  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修编期的,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状况和防治工作成果,尽早安排、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工作,充分考虑本行政区“十一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并做好与同级相关规划和上下级规划的衔接,年内完成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工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30号)、《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文件、规划要求,我市还要开展市级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任务在年内完成。

  (二)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推进群专结合监测网建设

  充分利用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有灾害点的每一个行政、自然村。加强对群测群防责任人的指导与培训,逐步实行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提高群测群防工作水平。

  (三)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

  加快市级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预报的科学性。市国土资源局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力争在今年初步建成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年内试运行,下年正式投入使用。有条件的县(市)国土资源部门也要考虑与同级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合省级相关单位、科研院校开发建设县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逐步建立与完善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

  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要与同级气象部门,按照国土资发[2003]229号文件和浙土资发[2006]28号文件的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注意收听收看气象信息,主动获取省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果,根据气象预报地域、等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

  各地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和具体实际,合理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计划。对稳定性差、危害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考虑安排治理工程,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在勘查、治理项目实施之前,应加强动态监测,逐点编制汛期防灾方案。对经调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则实施搬迁避让。

  (五)加紧实施“万户避险(地质灾害)移民安置工程”

  “万户避险移民安置工程”是我市打造平安温州、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创新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今年是这一工程的攻坚年,各级政府要制定详细计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快实施进度,分阶段规划一批、报审一批、安置一批,年内移民安置工作要取得重大突破,以确保这项工程的顺利完成。

  (六)继续开展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

  今年是我市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关键年,各县(市、区)要提高认识,加快进度,6月底前完成永嘉、乐清2个试点县(市)的成果验收,年内完成泰顺、文成、苍南三县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的设计、野外与成果验收,瓯海、瑞安、平阳三个县(市、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要尽快启动,落实承担单位,争取在年内完成野外验收,为2008年我省全面完成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任务打下扎实基础。

  (七)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查清当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稳定性与危害程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安全的地质环境。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认真组织宣讲队,对乡村、学校、工矿企业等进行地质灾害及防治知识的宣传,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山区农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房的,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因地制宜制定防范措施,探索农村宅基地建设中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管理的多种形式。

  (八)加强重点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我市交通沿线、水利设施、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区(点)大部分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责任重大。各地要把地质灾害易发的交通干线、重点矿山及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水利设施、山区中小学、旅游区(点)列入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责任单位。各防灾责任单位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确定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遇到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竖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组织应急抢险队伍,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及重要工程设施安全。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相关部门要尽早落实资金,开展勘查,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九)继续开展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加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

  地下水动态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常抓不懈,按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为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区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对原有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要进行增补和优化,根据区域布局新建高等级水准监测点、GPS监测点,并考虑在永强平原区建立一组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标,强化地面沉降的动态监测,分析沉降速率,进行地面沉降机理研究,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旅游、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抓好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责任人,并公布于众,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制度

  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施工资质的管理和防治工程的检查验收,逐步实现防治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重、专业性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监督、检查等各环节工作力量还较薄弱。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应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实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技术装备,已具备条件的县(市)要尽快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真正使这件人命关天的大事有人管,能管好,管好事。

  (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

  各地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治理。各地要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在下山脱贫、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优先保证资金投入,使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治理,危险区人民群众得以搬迁避让。同时要因地制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

  (五)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和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

  市、县级人民政府都要编制和不断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适时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演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年底前对本地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防治方案、应急预案修编与实施情况,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检查情况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建设、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有关部门年末要对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书面报告本级政府。各地对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责任人要实行严格的年度考核和政绩评价,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工作不力的,要及时予以批评指正。

  (六)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结合实际,与科研、高校等部门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在勘查、治理、监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应用和推广。定期举办专业技术培训,使现有技术人员的数量、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现代化监测仪器。充分利用新技术,将专家指导下的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七)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和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常识和科学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利用世界水日、气象日、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国际减灾日等特殊节日,组织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和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广大农村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的重点,各地要深化“温州市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成果,宣讲活动结束后,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继续开展宣讲,逐步形成农村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附件:                      2007年温州市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

行政区

所属乡镇

地    点

类  型

规模

(m3)

威胁对象

潜在经济

损失(万元)

危害

程度

稳定性

防治措施

治理进展

搬迁移民

情况

备    注

1

鹿城区

双屿镇

  稽师中轻刀具厂

滑坡

14000

工人、厂房、设备

3

中型

工程治理

已勘察设计,待治理



2

鹿城区

黎明街道

  温州市第十六中学

滑坡

6000

学生、球场

4

中型

较差

工程治理

已初步治理,尚需治理



3

龙湾区

海城街道

  西一村安埠山东南侧

滑坡隐患

45000

过往行人及车辆


小型

工程治理

已勘察设计


06年新增点

4

龙湾区

天河镇

  新河村天马山

崩塌

20000

16户21间80人

500

小型

开采性治理

及搬迁避让


已临时安置5户8间


5

瓯海区

新桥街道

  岙垟村

崩塌

3000

仓库及居民


小型

较差

工程治理




6

瑞安市

湖岭镇

  繁华村

崩塌隐患

5000

34户36间169人


中型

搬迁避让



列入万户避险

移民工程

7

乐清市

龙西乡

  上山村西侧

滑坡

泥石流

3500

100人

300

小型

较差

监测、治理




8

乐清市

岭底乡

  南充村西南侧凤凰山

滑坡隐患

38500

103户360人

350

中型

监测、治理

部分搬迁避让

已勘察设计

待治理



9

乐清市

仙溪镇

  小坑村

泥石流

滑坡崩塌

12000

224户658人

700

大型

搬迁避让



列入万户避险

移民工程

10

永嘉县

枫林镇

  大木兑村

崩塌群

11850

28户68间152人

100

中型

搬迁避让



列入万户避险

移民工程

11

永嘉县

枫林镇

  陈田村

滑坡群

455100

71户96间334人

50

中型

搬迁避让



列入万户避险

移民工程

12

永嘉县

西溪乡

  茶一村周边

泥石流

24000

72户147间284人

600

中型

工程治理

已调查


正在落实专项

勘察设计

13

永嘉县

徐岙乡

  朱坑村

滑坡

48500

14户25间40人

30

小型

工程治理

正在勘查



14

洞头县

东屏镇

  岙仔村贡尾、岙仔自然村20处

崩塌

滑坡群

20740

197户548人

1088

大型

重点监测

搬迁避让



列入万户避险

移民工程

15

平阳县

昆阳镇

  平阳县中心小学西侧边坡

滑坡

700

学校约900人

50

大型

工程治理

已勘察设计

正在治理


06年新增点

16

平阳县

西湾乡

  北山村

滑坡

3600

15户22间58人


小型

搬迁




17

平阳县

南雁镇

  门口村董光宣等屋后

滑坡

泥石流

20000

12户12.5间58人


小型

避让搬迁




18

苍南县

金乡镇

  东风新街狮山

滑坡崩塌

1800

23户28间98人

150

小型

治理、监测

已勘察设计待治理



19

苍南县

霞关镇

  镇小学下方

泥石流

300

小学有居民150人

120

小型

治理

己勘察设计



20

苍南县

灵溪镇

  公园山

滑坡隐患

10500

约130人

530

中型

治理

己勘察设计待治理



21

文成县

珊溪镇

  和平村大西山

滑坡

12000

75人

50

小型

监测、治理




22

文成县

大峃镇

  沙垟村官山西脚

滑坡隐患

105000

200人

500

中型

监测、治理

已勘察设计

待治理



23

泰顺县

司前镇

  司前村迴澜南路炮台岗

滑坡隐患

27000

8户32人11.5间


小型

较差


正在勘查

设计


06年新增点

24

泰顺县

泗溪镇

  白粉墙村永安南路西南侧房屋后边坡

滑坡隐患

10000

25户116人25间


中型

勘查治理

正在勘查

设计



25

泰顺县

泗溪镇

  泗水中路南侧山体

滑坡隐患

60000

17户100人17间


中型

监测勘查治理

与搬迁相结合

正在勘查

设计

临时撤离

转移

07年新增点

26

泰顺县

东溪乡

  琴桥村岭头坪村营盘

滑坡隐患

5000

18户82人19间


小型

较差

勘查治理

已勘察设计

待治理



27

泰顺县

龟湖镇

  中村

滑坡

20000

23户107人28间

400

中型

勘查治理

已勘察设计

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