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地球日专栏
珍爱地球 低碳行动――纪念第41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侧记
发布日期:2010-04-23 00:00:00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珍爱地球 低碳行动――纪念第41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侧记

40年前的今天,“世界地球日”首次设立。而今,它已步入不惑之年。

422,春雨霏霏,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如期在京举行。

低碳生活,我们要行动

810分,淅淅沥沥的小雨,随风斜斜洒下。中国地质博物馆门前的广场已经搭好了桌台,展板也陆续到位。

850分,参观的群众陆续到了。展台、展板前,一把把雨伞撑开,红的、黄的、蓝的,如花儿一般,开在春雨中。

工作人员打开遮雨布,小心翼翼地拿出宣传资料,分发给前来参观的市民。

一对六十开外的夫妇,弓着腰站在展板前,极为认真地看着有关地震带的内容。记者问:“下雨了,您二老怎么过来的?”“公共汽车。下了车就直接奔这儿来了。”大妈指着不远处的车站说:“现在国家不都在提倡低碳吗,要节约资源,尽量少开车。”

雨越来越大,主会场被转入中国地质博物馆二层。

10时,纪念活动正式开幕。“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土地副总督察鹿心社倡议。

人群中,身着白、绿、蓝各色校服的李四光中队的小朋友们手持队旗,十分神气。

“少先队员们,今天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这一刻,全世界的小朋友和叔叔阿姨都在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都在关心着我们的地球妈妈。这些年来,她的孩子们不断地挥霍浪费着她的资源,又随意丢弃废物和垃圾,让我们的地球妈妈深深地受到了伤害。”作为地球的小主人,李四光中队的少先队员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向全国的少年儿童发出倡议:珍惜地球资源,养成良好习惯。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不用一次性筷子,不用过度包装的商品,少用塑料袋,绝不乱丢垃圾;多用节能灯,要做到人走灯灭。珍爱地球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我们要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种养绿色植物,努力保护身边的每一片绿色;还要建议爸爸妈妈少开车,多走路、多坐公交车;保护好课本,并将学过的课本传给弟弟妹妹们;多宣传低碳,多穿校服,少买新衣服,多用扇子,少开空调,号召全家都低碳,过节约资源的低碳生活。”抑扬顿挫的童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稍后的参观中,记者采访了一位李四光中队的队员:“在家里,妈妈都是怎么节约资源的?”“她总是把淘米水留下来冲厕所。”

记者又问另一位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低碳吗?”

“应该和二氧化碳有关系吧。”他说,“老师说,森林、水、石油用完就没有了,要省着用。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多种树,少开车。”

了解地球,多一份热爱

1039分,为庆祝“‘中华龙鸟’飞进世博会”,国土资源副部长�O小苏和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在会场共同为中华龙鸟化石揭幕。

一听到现场有“中华龙鸟化石”,李四光中队的少先队员们立即炸开了:有的踮着脚,伸长脖子,要一探究竟;有的立即掏出事先预备的手机和相机,打算立此存照。

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们对古生物化石的好奇心,这块“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季强教授,现场为每一支中队详细讲解了“中华龙鸟化石”的科学价值。生动的讲解让小朋友们第一次知道,原来鸟是由小型恐龙演化而来,它们的后裔和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孩子们听得很入神,眼中闪现着兴奋的光芒。当季强教授讲到“中华龙鸟”的牙和绒毛时,一位小女孩惊讶极了,一个劲儿地点头,连呼神奇。

采访中,北京市东城区北锣鼓巷小学的李校长称,今天到场队员们真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对小学生们来说,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看珍贵化石,还能与发现化石的教授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了。”

了解地球,才会更加珍爱地球。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时,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看到感兴趣的,就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起来。

其中,一位头带粉色发卡的小姑娘,每每看到喜欢的石头,就掏出随着携带的小本,一笔一画地记下详细品种和产地。记者有些好奇地问:“为什么要记下来?老师布置了作文吗?”她回答说:“不是,我自己很喜欢,现在先记下来,回家后再上网查具体内容。”

1125分,四层国土资源厅里,一对年轻情侣站在“我国主要矿产分布图”前轻声议论:“啊,原来我们国家的锂矿分布这么少!”“是啊,虽然地域广阔,但有些资源的分布还是不均匀。”

雨渐渐小了,地质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绿化工作人员正拿着铁锹,将一颗颗树种植入挖好的坑里。此刻起,地球又多了一分绿。

“地质科学从娃娃抓起”

128分,作为地质科学的最高科研殿堂,中国地质科学院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员”――150多名来自李四光中队的小学生。

平时宽敞清净的实验室突然变得拥挤热闹起来。一位科研人员笑着对记者说,“我们的研究虽然比较专深,但每个地球日都向社会开放,通过这一方式倡导地球科学。”

“打钻为什么要打那么深?”“岩心是用这个机器像吸管一样吸上来的吗?”“石头里面真的有生物?”“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测地球各层的年龄?……”一涌入楼道,小朋友们便异常兴奋,满怀着好奇地问。

看着这些满脸好奇“花骨朵”,专家们脸上都笑开了花。来自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以及离子探测中心几个实验室的专家们,纷纷耐心细致地为小朋友讲解各种试验的研究原理。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用最为浅显的语言描述着:“我问你们中间的一个小朋友年龄有多大,你会亲口告诉我是10岁还是11岁。但是我不能问一块石头,让它告诉我年龄多大了?因此我们要用这个仪器‘扫描’,找出石头的年龄和矿物成分,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摸清地球各个层面的习性,从而帮助我们国家找到更多更好的矿产……”。

“这就是地震断裂带,当时地裂的速度比路上跑的汽车还快,这是多大的能量啊!”指着汶川地震的卫星图片,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李天福向小朋友们介绍。

 

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里,专家给小朋友们发放3D眼镜,让他们在屏幕上看那些曾经生存在岩石中的古老化石细胞剖面。

 ……

“哇!太神奇了!”,“哇!地球里面原来是这样的”。“地震太凶了。”……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拿着手机或相机拍照,啧啧惊叹。

来自北京大学附中的王丽萍老师告诉记者:“地质科学跟生活也很密切,比如现在各种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学生们平时接触也比较多,对这些既关心又好奇心。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可以教育启发,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小学生的倡导,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促进低碳生活。”

“我们的地质科学、低碳生活要从娃娃抓起!”。旁边一位工作人员若有所思地说。

为地球增绿,为低碳出力

早在几天前, “地球日”纪念活动就在中国地质大学如火如荼地进行。

420中午,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文化周”正式开幕。一群身着白色T恤的学生们忙碌着向周围的同学发放宣传单,摆放“拒绝低碳”的手绘展板……阳光下,印在白色T恤上的“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字样的红色字体,格外夺人眼球,这也正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和宣言。各色各样的手绘展板,吸引了陆续经过的学生不时停留阅读。

“地球科学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的“环保服装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没有漂亮的T台,没有耀眼的聚光灯,在夏日广场的一片空地上,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学生模特身穿用废旧纸张、废磁带、塑料袋、废光盘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时装”,博得了同学们不断地喝彩。“真看不出来这些材料也能穿出这么漂亮的效果”,人群中有人评说:“环保服装展在展示服装,更是在展示理念。”

“为地球上色”,是文化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我们将事先制作好的白色的世界地图缩略图,分为六大部分,分发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6所高校。让同学们将剪成浪花和树木形状的蓝色、绿色图片贴上去,最后形成一幅只有绿色和蓝色的世界地图。”参与组织活动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扈恒畅介绍说,“寓意我们的地球只要蓝色的海洋、绿色的大地,没有污染。”

参与组织这次活动的孙晓洁介绍说,“文化周”还请来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专家做低碳生活专题讲座、在校园进行地球科学宣讲普及地球知识、组织高校学生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等等。

22日这天,尽管春雨绵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活动中心前,依然活跃着几个年轻的身影,他们很快拉起了一条横幅――“422地球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正当他们为雨发愁的时候,一名女博士生前来和他们协调,将签名地点改在食堂门口。午饭时间将近,那里将是学校人流最密集之处。

女博士名叫张子琴,是中国设立低碳日的发起人之一。“哈佛的学生发起了世界地球日,中国的学生发起低碳日。”她微笑着,“这是我的愿望。”

学生们开始在食堂门口进进出出,很快排起了一条长龙。大部分人被横幅所吸引,不少人欣然动笔,签上自己的名字。条幅上的签名越来越多。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18届可持续发展会议上,张子琴将会把这写满中国新一代地质人名字的条幅作为礼物献给大会,希望低碳日能够早一天成为现实,希望低碳生活能够早一天到来。

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眼泪,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抹绿色是记忆。俗称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用自己的行动倡导低碳践行低碳,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