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01万亩,占全县陆域总面积的58%以上,林木蓄积量1590728立方米,森林面积891013亩,森林覆盖率51.35%,公益林面积488934亩,森林公园18处,康养基地4处,做好国土绿化工作责任重大。自省、市部署开展“一村万树”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该县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国土绿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兴林富民”的原则,精心谋划、分类施策,全面吹响了“一村万树”示范和推进行动的攻坚号角。截至目前,苍南县已建成示范村11个、推进村174个;种植银杏、浙江楠等珍贵树种22万株,连片造林500亩,总投资达2300万元,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路一景、一树一业”的乡村绿化美化新格局。
一、下定攻坚决心,最大力度推进。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动员一切可用力量,把“一村万树”行动作为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务来抓,全力以赴推进国土绿化各项工作。一是凝聚强大合力。把“一村万树”行动列入党委政府重要目标责任制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各有关乡镇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规划布局、资金保障、种苗保障等政策配套问题。二是责任捆绑攻坚。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按照“县级统筹协调、部门配合联动、乡镇负责落实”的总体要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全力发动,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镇村干部驻村包片,层层落实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广泛组织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珍贵树种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进小区等赠苗植树和珍贵树种发展等系列活动,向广大群众发放种苗共3.3万株,营造国土绿化共建共护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关键任务,种好特色树种。一是种好“彩色树”。在保护好乡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新建、补植和改造等多种方式,将绿化建设与地形地貌、乡村特色相结合。大力发展乔木树、乡土树、珍贵树、彩色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既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又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效。如龙港中对口村,在村民集聚区边上的一块抛荒地种植彩色树种紫薇,在主要河道两侧种植木槿,打造“多彩紫薇园”、“彩色滨水绿带”;霞关镇兴霞村,在边坡荒山地上种植彩色紫薇,打造霞关入口景观新形象,为城镇的小城镇环境整治添砖加瓦。二是种好“珍贵树”。依托乡村传统习俗和历史底蕴,充分挖掘森林湿地文化内涵,以义务植树、珍贵树种赠苗、森林教育体验等活动为载体,真正把生态文化融入到“一村万树”建设。如莒溪镇宫外村和灵溪镇仓浃村以义务植树活动为载体,在村庄主要道路两侧、河畔种植彩色珍贵树种。马站镇后槽村利用抛荒地种植浙江楠、银杏等珍贵树种,并通过农民认建认养的形式解决苗木后期养护的问题。三是种好“摇钱树”。依托乡村优质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水果采摘等林业产业,形成“一村一韵、一树一业”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帮助农民持续增收。如望里镇溪头埠村,在燕窠洞景区路边,利用闲置地种植桃树和梨树,以农民闲置地、抛荒地入股,由村集体统一采购苗木、统一管理,未来收益按照入股土地面积或种植数量进行分红。待到来年桃李开花结果时,将吸引大批游客,为村集体收入带来收益。
三、注重工作实效,最优政策保障。一是强化规划保障。针对乡村不同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文化风俗,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乡村绿化工作,重点分布在国道、省道、江河两侧及沿海全域,分为山区、半山区、平原等类型,2018-2019年在山区规划建设示范村6个,半山区1个,平原区4个。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县委县政府拿出“砸锅卖铁”的决心,出台“真金白银”的政策。根据《苍南绿化资金扶持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列入县政府“一村万树”年度计划的示范村,按苗木数量,每株补助50元,每个村补助不超过50万元;对经上级林业部门认定的“一村万树”示范村、推进村一次性补助10万、2万元。据统计,2018-2019年县级财政补助资金达900万元以上,镇级财政补助400万元以上,村集体和村民自筹资金达500万以上。三是强化技术保障。邀请浙江农林大学专业团队驻苍服务,对“一村万树”规划设计、前期调研、实施方案、建设过程、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帮助实现科技指导到村、良种良法到户、技术要领到人,促进该县“一村万树”上水平、上品位、上档次。
来源: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