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法律法规
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浙江省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定》的通知(浙土发[1999]190号)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
发布日期:1999-08-02 00:00:00 浏览次数:

 

 

 

 

关于印发《浙江省土地变更调

查技术规定》的通知

 

浙土发〔1999〕190号

 

各市(地)、县(市、区)土地管理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紧急通知》(浙政办发〔1996〕197号)精神,为建立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规范土地变更调查技术,保质保量地完成土地变更调查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土地变更调查实践,我们重新修订了《浙江省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定》,现印发给各地执行。1996年浙江省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制定的《浙江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技术规范(试行)》(浙土调字〔1996〕第5号)同时停止使用。

 

附件:《浙江省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定》

 

 

 

 

 

 

 

 

                                                               浙江省土地管理局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

 

 

 

 

浙江省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定

 

为了保证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以下简称土地变更调查)技术的规范化,提高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根据《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浙江规范》)和《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要点》,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土地变更调查的目的

土地变更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权属的变化情况进行的土地调查。其目的是编制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制定国土整治规划、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土地政策,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基础资料。土地变更调查是检验各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    调查内容和要求

土地变更调查的内容为:1、地类变更情况;2、土地权属变化情况;3、境界、土地权属界变化情况。

土地更调查每年进行一次。根据每年10月31日前的土地利用现状以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者为单位,以图斑为单元结合建设用地等实地勘丈的大比例尺图数资料进行实地变更调查。每年11月1日后的土地变化情况列入下一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

 

第三条    组织形式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实施单位是县(市、区)土地管理局,县(市、区)土地管理局必须有稳定的机构和人员,具体调查工作由县级调查专业队伍或乡(镇)土地管理所组织实施。市(地)土地管理局应有专人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及本级土地变更成果汇总。

 

第四条    调查成果

一、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即平衡表)。

二、乡(镇)行政区域各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三、行政村范围内不同权属单位各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四、县(市、区)、乡(镇)土地变更调查现状图。

五、县级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总结,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专题报告。

 

第五条    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除城镇(代码51)续分为城市(代码为511)和建制镇(代码为512),其余地类均按《浙江规范》执行。城市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县级市。县级市的城市范围亦指其市区范围,若是县改市的,市区范围则为原县城城区范围。设区城市的区属镇,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镇与城区连片,则应纳入城市面积统计。若远离城市,但为建制镇的,应纳入建制镇面积统计;若远离城市,且为非建制镇的,则应纳入农村居民点面积统计。

 

第六条 工作程序

一、准备工作

二、外业调查

三、内业工作

四、材料整理、归档

 

第七条 准备工作

一、编写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1、土地详查或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基本情况;

2、土地变更调查所需的各种资料和技术条件;

3、技术路线设计的依据;

4、保证质量的措施和要求。

二、组建调查队伍

调查工作开始前,县(市、区)土地管理局应组建调查队伍,确定领导人和技术负责人。

三、落实调查经费

调查工作实施单位要积极筹集调查经费,落实的调查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四、资料和仪器准备

1、图件准备

使用聚酯薄膜透绘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作工作底图,工作底图的图幅与理论尺寸误差一般不大于0.4mm,最大不得超过0.7mm土地详查原始底图伸缩过大,透绘时需按公里格网进行配赋作技术处理。工作底图复制二份,一份作外业实地调查工作用图,一份记录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情况,即变更成果图件。航摄像片辅之以实地调查。

2、资料准备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是以前一年的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详查为基础而进行的,在实施土地变更调查前,必须收集以前的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详查资料,原件已存档的给予复制。同时应收集土地规划、年度用地计划、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建设用地文件等资料。印刷好各种调查表格。

3、仪器和工具准备

实施土地变更调查前,须配备必要的测绘仪器,购置钢卷尺,聚酯薄膜,晒图纸张,专用绘图墨水,以及外业调查工作工具。

 

第八条 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就是利用上一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工作底图,按境界,土地权属界、地类图斑逐一判读,实地对照,变更调绘和记载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境界、土地权属界、土地利用类型有变化的都应进行调查。

一、基本要求

1、调查时必须在对每个图斑走到看清的情况下,核对原调绘记载表,根据变化情况予以变更。

2、补测地物点,需用周围其他地物特征点校核,图上最大位移:平地、丘陵不大于1.0mm,山地不大于1.5mm.。用皮尺丈量距离时,单位为m,取小数点后一 位,往返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得超过1/200。平板仪图板定向,需用第三点检查,方向偏差应小于图上0.3mm,最大不得超过0.5mm.采用经纬仪或平板仪视距时,对1:10000比例尺,视距长度不得超过150m;对1:25000比例尺,不得超过250m。

3、图上各种注记要求规格统一,方向一致,正确无误,线条符合《浙江规范》要求,避让关系处理恰当,清晰易读,图上与记载表内容一致。

二、调查方法                     

1、根据工作底图与实地核对,已发生变化的,用铅笔在蓝晒图上调绘变更的地类和界线,标记图斑编号和地类代号,量测线状地物宽度和零星地物面积,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外业调绘记载表》(见附表1),绘制草图。在实地尽量计算出各类土地面积的增减情况和一些新增图斑面积。

2、对于变更图斑形状规则,附近易找明显地物点的可采用比较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等进行补测,补测时,应尽量运用原土地利用现状图已有的地物点,以减少补测的点位误差。

3、对于变更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的,可采取平板仪或经纬仪补测。用平板仪补测时,要先将补测利用的固定地物透绘到薄膜图上,将变更图斑补测在薄膜片上,再透绘到工作底图上。

4、对不易找到补测参照物的个别地区,或发现原调绘有误的地方,可借助像片进行修测、补测(修正)。

三、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调查

1、地类图斑划分、表示方法、上图面积、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调查按《浙江规范》执行。

2、变更图斑编号。对变更后的图斑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编号:

1)在原有的图斑号后续加编号。如某村上一年调查时,图斑号编到307号,若25号图斑分割成二个新图斑,编号为308309号。由几个图斑合并的,也在原有图斑号后续加编号,如252627号图斑合并成一个新图斑,编号为308号。

2)在原有的图斑号后加支号列编。如12号图斑分割成二个图斑,编号为121122号,分割的图斑再次发生分割,仍在原图斑号后加支续号,如122号再次分割成二个图斑,编号为123124号;由几个图斑合并成一个新图斑,以其中一个最小图斑号加支号进行编号,如1516号图斑合并,新图斑号为151号;地类变更:图斑界线未变的,亦按此原则编新号,如17号图斑地类变更,新图斑号为171号。

四、境界、土地权属界调查

1、土地权属界与乡(镇)界有变化的,应重新或者补充签订境界、土地权属界协议书,签订办法按《浙江规范》执行。

2、  级以上境界按国家正式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调整,并相应调整控制面积。

 

第九条  面积获取

一、面积获取工作底图比例尺为1100000。用航片作调绘底图的需转绘后才能进行面积量算。面积获取可以野外直接计算或室内量算。对已变更的图斑,包括在变更后原图斑中的零星地物和线状地物,利用调查记载资料与原图斑面积加以分析,计算、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的增减情况。

二、原图斑地类变化而界线不变者,沿用原图斑面积。如原图斑面积明显有误,或量算遗漏的则应查明原因,调整图斑面积。用求积仪、方格网等方法在工作底图上量算变更图斑面积时,每个图斑要量算两次,其较差要符合《浙江规范》规定的限差要求。一个图斑分割后,形成新的变更图斑和剩余图斑用求积仪、方格网等方法量算面积时,要同时量算变更图斑和剩余图斑面积。变更图斑与剩余图斑面积之和与原图斑面积不符值的相对误差,应符合《浙江规范》的规定。小于规定限差的,根据原图斑面积,对变更图斑面积与剩余图斑面积进行比例平差。超过规定限差的,需检查原因后,进行处理。地类图斑变更面积量算见附表2

三、用实测数据计算变更图斑面积时,也应用求积仪或方格法量算剩余图斑面积,以进行校核。用实测数据计算的面积不参加平差。

四、在完成一个行政单位变更面积量算后,整理《外业变更调绘记载表》和《地类图斑变更面积量算表》,对已变更的图斑在原《外业记载手簿》相应图斑号后注明“已变更”。

五、建立土地变更调查记录一览表。在面积量算的基础上,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县级土地变更调查记录一览表,见附表3。表中的变更记录号填写可用5位数,前2位为年份,后3位为顺序号。

第十条     数据汇总与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是在完成面积量算工作之后,汇总统计出辖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分布和利用变化状况。

一、汇总软件

汇总软件统一使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管理软件》2.0版,完成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工作。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录入建库方式,统一选用一览表方式录入。

二、基础数据

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数据主要有: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数据;

2、国有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3.、集体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4、未定权属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5、社会经济数据。

三、面积单位

图斑面积量算以及控制面积量算的面积单位选用“平方米”,数据汇总的面积单位选用“公顷”。

在现有土地变更调查汇总软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的面积单位还是暂按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要求,年初面积采用“亩”制,以“亩”制为基础,然后再转换为“公顷”。

用一览表建库录入时,既可采用“公顷”,也可采用“亩”。

四、编码规则

行政代码: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26091],并按当年底前的变动情况对有关代码作相应变更。乡(镇)行政区划代码用3位数字表示。

XX   XX      XX         XXX

省   市(地)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行政区域    代码

浙江省    “33

杭州市    “01……………………………台州市“10

丽水地区   “25

城区     “0X

郊区     “1X

县      “2X”、

县级市    “8X

县以下的乡、镇、街道按《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100114-88)用三位数表示。与县以上的代码连起来共九位数字。代码从左至右含义是:

1 2 3 4 5 6           7         8  9

X X X X X X            X         X  X

省  市(地)县(市、区)       县以下类别码     乡镇街道

其中第七位类别标识码,以“0”表示街道,“1”表示镇,“2”“3”“4”“5”表示乡,“7”“8”“9”表示政企合一单位。

国有土地按部门汇总中,各部门的编码规则:

部门   代码

国家:990000000

农业:991000000

林业:992000000

水利:993000000

交通:994000000

工矿:995000000

其它:996000000

五、年初面积

年初面积数据是国土资源部根据各地上报的年末面积数据核定的,并逐级下发至县(市、区),除有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外,各县(市、区)都不得对年初面积数据任意改动。

年初控制面积检查是对各级单位每年上报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的年初面积,是否符合控制标准(包括土地总面积和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面积)进行对比核查。每一单位都应同上级下发的年初控制面积对比,并打印上报“对照表”备查。

六、汇总顺序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自下而上逐级进行,从村→乡(镇)→县(市、区)→市(地)→省。要求县(市、区)以上的单位必须对乡(镇)以上的土地变更汇总数据进行建库,对已经乡(镇)面积汇总数据库的单位,不再要求打印乡(镇)年末面积表。

各地必须选用统一软件进行数据汇总,以便规范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工作,提高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工作效率和质量。

七、统计分析

要求完成的常用数据分析工作有:分类构成分析、地区构成分析、多年度分析(之差、之比、之差比)、按类别大小排序分析、按辖区大小顺序分析。

1、 分类构成分析

在某个统计项目中,子项占母项的百分比称为分类构成分析。例如:若耕地是母项,则其二级类如:灌溉水田、望天田等就是子项,它们占耕地的百分比就是分类构成。系统设置了一级类及二级类,选择一级类时,是指某行政单位一级类占总面积的百分比,选择二级类时,是指某一级类下的所有二级类占一级类的百分比。当输入某级代码时,输出其下属单位分类构成分析数据。例如:当输入省级代码时,输出省以下所有市(地)的分类构成分析数据。参数:行政区、年度、二级类时选择类别。

2、  地区构成分析

在某统计项目中,低级行政单位占所在上级行政单位的百分比称为地区构成分析。系统设置了一级类、二级类,选择一级类是指低级行政单位的一级类及总面积占上级行政单位相应各项的百分比;选择二级类是指低级行政单位的某一级类和其下的所有二级类占上级行政单位相应各项的百分比。

例如:当输入地区级代码时,输出该地区所有县占地区的构成分析数据。参数:行政区、年度、二级类时选择类别。

3、  多年度分析

对某指定的行政区的各类土地以某一年为准进行各年度的对比分析,第一次输入的年度数据为供比较的基础数据。

各年度分析包括:

A、年度之比分析:各年度数据与基础年度数据之比;

B、 年度之差分析:各年度数据与基础年度数据之差;

C、 年度之差比分析:各年度数据与基础年度数据之差与基础年度数据之比;

例如:某单位96年耕地为100亩,97年为98亩,以96年为准。

则之比为98/100100%=98%

之差为98-100=-2亩

之差比为(98-100)/100100%=-2%

参数:行政区、年度(按各个年度)、二级类时选择类别。

4、 按类别大小顺序

按某行政区的所有一级类或某一级类下的二级类面积以大到小排序。

参数:行政区、年度、利用类别。

5、 按辖区大小排序

按某利用类别面积,对多个行政单位从大到小排序。

参数:行政区、年度、利用类别。

第十一条 图件更新

一、用蓝晒图进行外业调绘,以行政村为单位完成后,在室内应将外业调绘的铅笔线进行着墨,以保证变更图斑的准确性和变更调查的质量。

二、根据蓝晒图上的野外调绘和附图记录,将变更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图斑等准确清绘于薄膜调查底图上,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薄膜图。

三、为反映土地变更状况,将外业调查情况同时转绘于聚脂薄膜的复印纸上,每年可用一种颜色标绘制成土地变更示意图,表示年度的土地变更情况。

四、县、乡、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地类图斑变化程度达到30%以上或相隔5年,应按《浙江规范》的规定统一清绘着墨,进行更新。

五、按《浙江规范》更新土地权属界线图。

 

第十二条 建议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为使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条“国家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动态监测”的要求,各地必须抓紧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一、面积数据库

必须统一使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管理软件》2.0版,建立土地变更调查面积数据库,完成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面积数据汇总上报工作。

二、统计台账

完成土地变更表数据库的基础建库后,暂时没有条件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单位,可先建立“土地变更调查电子统计台账”,作为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过渡。

土地统计台账建设,必须按照《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并参照《土地调查统计手册》的要求,建立土地统计台账制度。在已建的土地变更数据库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建立电子台账。同时做好“一览表”数据库的整理工作,实现与电子台账的衔接。

三、信息系统

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是土地管理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为更好地发挥调查成果的作用,及时完成土地变更图件和数据成果的更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各县(市、区)应抓紧进行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图形数据建库,并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土地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按照省土地管理局制定的《浙江省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

 

第十三条 报告编写

文字报告分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总结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要求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文字精练,分析合理、透彻。

一、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总结

(一)工作方法和步骤

1、准备阶段,包括:组建工作班子,落实任务、人员、经费,制订工作计划,进行技术培训,准备调查资料等。

2、外业调查阶段,包括:外业调查的组织、实施。

3、内业阶段,包括:外业调查资料整理、航片转绘、面积量(计)算、一览表的建立、数据建库、档案材料整理、报告编写等。

(二)完成的主要成果

包括:完成的主要成果,各地类的变更情况等。

(三)工作经验与体会

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一)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二)  未开发土地潜力分析;

(三)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四)  耕地分析

1、耕地的精确度分析;

2、耕地详查数、变更数与统计数的对比分析;

3、人均占有耕地分析;

4、耕地质量分析;

5、城乡建设占用耕地分析;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分析;

7、自然灾害对耕地影响分析;

8、耕地后备资源分析。

 

第十四条 档案材料整理

一、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中形成的材料,包括上级文件、原始记录、过程资料、最终成果、检查验收材料等应分别加以整理,形成新的档案材料,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档案材料分类要求归档,在归档过程中应由专职档案人员参加或指导。

二、土地变更调查过程中备用的档案材料,必须登记入册,专人保管,履行领还手续,用后清点移交,不得遗失。变更调查过程中的各种记录、草稿草图、统计资料都应妥善保管,以待备查,确保资料的完整齐全。

 

第十五条 检查验收

一、检查验收办法

1、检查验收按照《浙江规范》和本技术规定执行;检查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熟悉技术规程,严格掌握检查验收标准。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敢于坚持原则,反对弄虚作假行为。

2、建立县(市、区)全面自检、市(地)级检查验收、省级抽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3、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经市(地)级检查验收后由省组织检查组,随机抽查15-20%的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检查;

4、每项检查必须有记录,检查表格见附表4及其续表。

二、检查内容与数量

1、外业调查

室内检查10%以上的土地变更调查外业记载表。实地随机检查10%以上乡(镇)的10%以上土地变更图斑,抽取的变更图斑总数不少于50个(包括线状地物)。

2、面积获取

审查10%以上面积获取原始记录表。随机抽取5-10幅图,每幅图检查3-15个图斑,检查总数不少于50个图斑(包括线状地物),检查面积获取精度。

3、数据建库

随机抽查10%以上乡(镇)土地变更调查记录一览表。一览表数据检查是对录入一览表的增加或减少面积是否合理,当年变更面积累加值是否与当年合计面积相等的检查。

年初面积检查是对各级单位每年上报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的年初面积,与上级单位下发年初面积进行对比,即上报年初面积的土地总面积和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面积必须与下发年初面积相等。

4、图件更新

检查图件是否按规定进行更新以及更新的质量。

5、文字报告

检查是否按规定要求撰写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总结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内容是否完整齐全,数据是否准确,层次是否清楚,有否本地特点等。

6、档案材料整理

检查档案材料是否齐全,分类编目是否统一,案卷填写是否清楚,组织保管单位是否合理等。

三、检查验收评价

1、评价等级

总合格率   95%   90-95%   85-90%   <85%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2、检查验收报告

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市(地)级验收组应写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

对验收不合格的成果,市(地)级验收组在阐明成果存在的问题后,应提出返工修改意见;待返工修改后再由市(地)土地管理局组织验收组重新进行检查验收,直至合格为止。

 

第十六条 市(地)级汇总

土地变更调查市(地)级汇总由市(地)土地管理局承担,在各县(市、区)完成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同时,审核县级已上报的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数据,使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管理软件》2.0版,建立并打印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即平衡表)、全市(地)分县分乡(镇)各类土地面积汇总表。

针对市(地)级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资料,系统评估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点,总结土地利用方面的经验和问题。

市(地)级成果由省土地管理局组织检查验收。

 

第十七条 成果上报

各市(地)、县(市、区)土地管理局必须按规定时间上报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成果内容为:
  1、县(市、区)级汇总单位上报内容:

(1)县(市、区)级数据汇总上报软盘一份,要求包括县(市、区)和乡(填)数据;

(2)县(市、区)级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当年表)一式两份,必须领导签字,单位盖章;

(3)县(市、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总结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各二份。

2、市(地)级汇总单位上报内容:

(1)市(地)级数据汇总上报软盘一份,要求包括市(地)级汇总、县(市、区)和乡(镇)数据;

(2)市(地)级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当年表)一式两份,必须领导签字,单位盖章。

(3)市(地)级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总结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各二份。

 

第十八条 实施细则

市(地)、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但不得与《浙江规范》与本技术规定相抵触。

 

第十九条 规定解释权

本技术规定解释权属浙江省土地管理局。

 

 

 

 


 

附表1

 

土地变更调查外业调绘记载表(  年)

行政单位:__________      乡(镇)________村        图幅号________        面积单位:________

变    更    后

变  更  前

备注

图 斑

顺序号

地 类

名 称

土 地

性 质

地 类

面 积

插入零星地

并掉零星地

图 斑

顺序号

地 类

名 称

土 地

性 质

地 类

面 积

 

名称

面积

名称

面积

 

 

 

 

 

 

 

 

 

 

 

 

 

 

 

 

 

 

 

 

 

 

 

 

 

 

 

 

 

 

 

 

 

 

 

 

 

 

 

 

 

 

 

 

 

 

 

 

 

 

 

 

 

 

 

 

 

 

 

 

 

 

 

 

 

 

 

 

 

 

 

 

 

 

 

 

 

 

 

 

 

 

 

 

 

 

 

 

 

 

 

 

 

 

 

 

 

 

 

 

 

 

 

 

 

 

 

 

 

 

 

 

 

 

 

 

 

 

 

 

 

 

 

 

 

 

 

 

 

 

 

 

 

 

 

 

 

 

 

 

 

 

 

 

 

 

 

 

 

 

 

 

 

 

 

 

 

 

 

 

 

 

 

 

 

 

 

 

调绘员________                        调绘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变更地段示意图

 

     

 

 

方位




 


 


 


 

 

附表2

地类图斑变更面积量算表(   年)

行政单位:_________乡(镇)村_________       图幅号:      面积单位:      

变 更 后

图 斑 号

地类代码

次数

量算面积

平均面积

平 差 后

面   积

量算方法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量算员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检查员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附表3

____年____县(市、区)土地变更调查记录一览表

____乡(镇)、(共____页第____页)

面积单位:_____

变更记录表号

变更前地类代码

变更后地类代码

变更面积

 

 

 

 

 

 

 

 

 

 

 

 

 

 

 

 

 

 

 

 

 

 

 

 

 

 

 

 

 

 

 

 

 

 

 

 

 

 

 

 

 

 

 

 

 

 

 

 

 

 

 

 

 

 

 

 

 

 

 

 

 

 

 

 

 

 

 

 

 

 

 

 

 

 

 

 

 

 

 

 

 

 

 

 

 

 

 

 

 

 

 

 

填表人: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附表4

土地变更调查检查结果汇总表

_________县(市、区)

 

检查结果总评:

 

 

检查组组长: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

 

 

附表4-1

外业调查检查汇总表

__________县(市、区)

检查项目

检查数

正确数

正确率

地类划分

 

 

 

界线位移

 

 

 

线状地物

 

 

 

 

评述意见:

检查组组长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附表4-1-1

外业调查手簿审查记录表

__________县(市、区)

 

审查情况及结果意见:

 

 

审查者:_________                       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附表4-1-2

外业调查野外实地检查记录表

________县(市、区)________乡(镇)

 

地类划分

地类界线

位  移

线状地物(米)

 

 

 

 

 

 

 

 

 

 

 

 

 

 

 

 

 

 

 

 

 

 

 

 

 

 

 

 

 

 

 

 

 

 

 

 

 

 

 

 

 

 

 

 

 

 

 

 

 

 

 

 

 

 

 

 

 

 

 

 

 

 

 

 

 

 

 

 

 

 

 

 

 

 

 

 

 

 

 

 

 

 

 

 

 

 

 

 

 

 

 

 

 

 

 

 

 

 

 

 

 

 

 

 

 

 

 

 

 

 

 

 

 

 

 

 

 

 

 

 

 

 

检查者: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附表4-2

面积量算检查汇总表

________县(市、区)

检查项目

检查数

正确数

正确率

地类图斑面积

 

 

 

线状地物面积

 

 

 

 

评述意见:

 

检查组组长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附表4-2-1

地类图斑面积量算检查记录表

________县(市、区)

图幅号

及村名

面 积

原面积

差 值

相 对

误 差

结 果

合格

不合格

 

 

 

 

 

 

 

 

 

 

 

 

 

 

 

 

 

 

 

 

 

 

 

 

 

 

 

 

 

 

 

 

 

 

 

 

 

 

 

 

 

 

 

 

 

 

 

 

 

 

 

 

 

 

 

 

 

 

 

 

 

 

 

 

 

 

 

 

 

 

 

 

合 计

 

 

 

 

 

 

 

 

检查者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附表4-2-2

线状地物面积量算与扣除记录检查表

________县(市、区)

线状地物

名 称

或 编 号

 

结 果

扣  除  情  况

 

 

 

 

 

 

 

 

 

 

 

 

 

 

 

 

 

 

 

 

 

 

 

 

 

 

 

 

 

 

 

 

 

 

 

 

 

 

 

 

 

 

 

 

 

 

 

 

 

 

 

 

 

 

 

 

 

 

 

 

 

 

 

 

 

 

 

 

 

 

 

 

 

 

 

 

 

 

 

 

 

 

 

 

 

 

 

 

 

 

 

 

 

 

 

 

 

 

 

 

 

 

 

 

 

 

 

 

 

 

 

 

 

 

 

 

 

 

 

 

 

 

 

 

 

 

 

 

 

 

 

 

 

 

 

 

 

 

 

 

 

 

 

 

 

 

检查者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附表4-2-3

土地变更调查记录一览表审查记录表

________县(市、区)

 

审查情况及结果意见:

 

审查者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附表4-2-4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审查情况记录表

________县(市、区)

 

审查情况及结果意见:

 

审查者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附表4-3

图件检查结果表

________县(市、区)

 

审查情况及结果意见:

 

检查者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附表4-4

文字报告审查结果表

________县(市、区)

 

审查情况及结果意见:

 

审查者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附表4-5

档案材料整理审查表

________县(市、区)

 

审查情况及结果意见:

 

审查者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来源:法规监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