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法律法规
关于今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要求说明的函(浙土调函〔2006〕2号)
发布日期:2007-08-17 10:16:52 浏览次数:

关于今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要求说明的函

浙土调函〔20062

 

各市国土资源局: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6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200645号)要求和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暨地籍管理工作座谈会的有关精神,为进一步做好今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现将有关要求说明如下:

一、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检查:

浙土资办〔200645号文件中要求“市国土资源局必须对所辖县(市、区)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为此,特作如下要求:

(一)检查内容

1、调查底图检查。检查是否以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输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调查底图。

2、外业调绘检查。检查调查底图标绘及变更记录表与实地土地利用状况是否一致;变更记录表记录是否完整规范;调查工作底图上调绘线划位置是否准确,线型和注记是否正确、清晰。

3、矢量数据库检查。检查矢量图形及其相关属性表的剖分、拓扑、共线、并线、分层和图幅接边处的图属一致性。

4、地类数据流向检查。检查地类数据流向的合理性,是否存在不符合逻辑的流向。

5、数据一致性检查。检查实地、图件、数据三者是否一致,检查土地变更调查汇总软件中的面积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中矢量数据库计算是否一致,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中变更的内容与外业调查底图和变更记录表是否一致。

(二)检查报告

今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检查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1、土地变更调查检查的基本情况,包括检查的时间、人员等;

2、检查内容及检查结果情况,包括调查底图、外业调绘检查、矢量数据库检查、地类数据流向检查和数据一致性检查记录表格,检查的正确率;以及综合质量评价等;

3、检查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二、坡耕地调查统计汇总

(一)耕地坡度基础数据来源与基期年份

基期年份是指坡耕地基础数据的年份,是耕地坡度变更调查的始点。国家下发的我省1996年坡耕地数据,即我省1995年(不同期)土地详查分县(市、区)汇总坡耕地数据。

(二)关于2006年年末耕地数据

我省在土地更新调查市级汇总中,已进行了坡耕地面积计算和汇总工作。各市要结合土地更新调查市级汇总工作,按150以下、150-250250以上3个坡度级计算和汇总各县(市、区)坡耕地面积(具体方法见附件二)。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依据土地更新调查结束至2006年度变更调查的坡耕地变化情况,计算2006年末的坡耕地面积数据。

(三)加强坡耕地数据分析

各市要抓紧落实DEM数据,尽快完成坡耕地面积计算工作,下发各县(市、区)分析汇总。各县(市、区)要以土地详查坡耕地数据为基数,结合历年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整理、生态退耕、灾毁等坡耕地增减情况,以及更新调查完成后坡耕地变化,认真做好坡耕地面积的对比分析。

附件一  关于坡耕地调查统计说明的函

附件二  利用DEM进行坡耕地面积计算的说明

 

00六年十月十二日

 

关于坡耕地调查统计说明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按照《关于开展2006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00号)要求,今年的土地变更调查中增加耕地坡度调查内容。为便于各地了解调查方法,统一调查口径,准确上报统计数据,我司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坡耕地调查统计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现将《说明》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坡耕地调查统计说明

 

00六年九月二十日

 

 

 

 

坡耕地调查统计说明

 

一、关于耕地坡度基础数

(一)数据来源

耕地坡度基础数据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西部十八省区的坡耕地专项调查评价结果(以下简称“专项调查成果”)。20002001年,国土资源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开展了坡耕地调查评价工作,对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区、市)的15度以上耕地进行了调查,汇总形成了中西部坡耕地成果数据。

二是详查形成的坡耕地分级调查结果数据(以下简称“详查结果”),19841996年的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即第一次详查)期间,各省(区、市)开展了耕地坡度分级调查,汇总形成了各省的耕地坡度分级数据。

耕地基础数(即表3栏“合计栏”)中西部河北、山西等上述十八个省区以坡耕地调查评价结果作为本地区耕地坡地度分级基础数据;其余没有开展坡耕地调查评价工作的北京、天津等13个省(区、市),采用详查时的耕地坡度分级调查数据作为耕地基础数据。具体省级基础数据见附表。

(二)基期年份的确定

基期年份是指坡耕地基础数据的年份,是耕地坡度变更调查的始点。根据坡耕地调查评价工程确定,其中河北、吉林、湖南、广西4个省的基期年为2001年;山西、内蒙古等14个省(市、区)的基期年为2000年。未开展坡耕地调查评价的北京、天津等13个省(区、市),其基期为详查时的调查年份,并非统一时点的1996年。

(三)15度以下耕地面积

十八省区的专项调查中包括了15-25度和25度以上的两个坡度级;缺少15度以下的耕地面积。表4栏“其中<15度”可以由基期年耕地面积(表3栏“合计”)减去15-25度(表5栏)和25度以上(表6栏)两个坡度级面积,得出15度以下耕地面积填写。

二、关于耕地历年净增减

耕地历年净增减面积为基期年至2005年年末的耕地面积变化数据。至05年年末“耕地历年净减数”栏中的“合计”(表7栏)为2005年年末的土地变更调查耕地数减去耕地基础数(即表3栏“合计”)所得。其中,表8栏、表9栏和表10栏分别填写基期年至05年年末耕地净减数在三个坡度级别的分解数。

三、关于2006年年末耕地数据

2006年年末耕地数(即表11栏“合计”)是指耕地基础数(即表3栏“合计”)减去耕地历年净减数(表7栏)和2006年耕地净减少数所得的面积数据。其中,表12栏至表20栏分别为2006年年末耕地数据在三个坡度等级的分解面积数。

表中的2006年年末耕地面积数应与《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表》中的耕地年末面积数据严格保持一致。

四、关于行政单位和代码调整

行政单位和代码以2005年末变更调查的行政代码为依据,当2005年行政代码和基期年的代码一致,且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一致的,坡耕地基础数据和历年净减数由软件自动提取自动填报。当行政代码或行政辖区总面积发生变化时,软件无法自动生成耕地基础数据和历年净减数,需要各单位自行输入耕地基础数据和历年净减数,需要各单位自行输入耕地基础数据和历年净减数,但须保证填报数据符合实际,同时满足逻辑平衡关系,即全省的耕地基础数据加上历年净减数要与2005年年末耕地面积相等。

 

附件二:

利用DEM进行坡耕地面积计算的说明

 

一、耕地坡度计算的基本要求

1、必须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技术,对所有耕地图斑的坡度值利用符合标准的DEM进行重新计算。

2、对于跨多个坡度级的耕地图斑面积应分别统计。

二、耕地坡度计算流程

(一)DEM选用

可选用标准11DEM或标准15DEM,精度要求较高的区域应选用11DEM

(二)DEM质量检查

目前测绘部门提供的一般是分幅DEM,需作以下质量检查:

1、晕渲检查。主要用于定位DEM中的粗差。

2、接边检查。相邻分幅DEM需检查接边,可在接边处选取一定数量同名点的高程进行比较。

(三)DEM预处理

DEM为数据源的耕地坡度计算,在已由分幅DEM拼接的调查区内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可避免跨图幅图斑计算的问题。为实现这个目标,对分幅DEM要进行如下预处理:

1、统一坐标系统

DEM应与DRG_LU(土地利用现状栅格图)或DLG_LU(土地利用现状矢量图)有相同的坐标系,不相同则应进行转换。

2、分幅DEM拼接

将分幅DEM转成通用图像格式后借助图像拼接软件完成。

3、网格尺寸变换

借助内插软件完成。

(四)坡度计算

包括:网格(点)坡度计算生成G_DSM(规格网数字地面坡度模型)、坡度分级生成RP_DSM(栅格多边形数字地面坡度模型)和耕地图斑坡度计算等。

1、网格(点)坡度计算

利用现有GIS软件实现从G_DEM(规则格网数字高程模型)到G _DEM(规则格网数字地面坡度模型)的计算。

2、坡度分级后的RP_DSM生成

包括网格(点)坡度按坡度级的聚类和净化运算。

3、耕地图斑坡度计算

利用现有的GIS软件:如ARCGISZonal Statistics,计算耕地图斑的坡度(宜用平均度表述,面积分析时可转换为坡度级)。

 

 

 

 

 

 

 

 

 

 

 


三、坡度计算方法的选择

通用的‘G_DEM-G_DSM’算法有二阶差分、三阶不带权差分(Sharpnack算法)、三阶反距离平方权差分(Horn算法)、三阶反距离权差分、Frame差分和简单差分等6种。通过对这6种算法进行试验研究表明,三阶反距离权差分方法不适合我省坡度计算,其它算法所得结果相差不大,均可采用。

RP_DSMDLG_LU叠加计算耕地图斑坡度时,可用概率坡度、平均坡度、最大坡度、最小坡度等坡度取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平均坡度表述耕地图斑坡度较为合适。

四、注意事项

(一)由于网格尺寸增大会对地表起平缓化作用,因此选用G_DEM时要注意合适的网格尺寸,以采用20m30m网格尺寸的11G_DEM为佳。

(二)以DEM为数据源的耕地坡度计算,应采用拼接成调查区全域的DEM,不要用分幅DEM。作业流程可分为‘DEM的选购、质量检查和预处理’,‘DSM生成’和‘地图斑坡度计算’三大步。‘耕地图斑坡度计算’包含用RP_DSMDLG_LU叠加以细分耕地图斑的预运算。

 




来源:法规监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