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行业新闻
交流能够战胜隔阂——访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李寄嵎博士
发布日期:2009-10-29 00:00:00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交流能够战胜隔阂——访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李寄嵎博士

在福建采访路过连江,司机说,这里离台湾很近,只有300多公里。后来大陆和台湾的地学家都纠正说,离台北最近的,是厦门。

山连山,水连水。海峡两岸,在两岸地学家看来,根本就在一个地质体上,而他们对这个地质体上的合作研究,按照李寄嵎博士的讲述,已经持续了20年。

这位台湾大学地质系博士,是海峡两岸地学姻缘的重要见证人。

记者:大陆和台湾的地学联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寄嵎:说起这段关系的开始,应该提到台湾大学地质系的杰出系友孙贤鉥博士。上世纪80年代,孙老在全球地球化学领域居领先地位。他非常希望两岸地质科学家能够联合起来,在全球地学上展示自己的真正力量。基于这种愿望,孙老非常乐意帮助大陆的地学年轻人,经常帮助他们改论文。

孙先生现在已经过世了。他生病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的一位年轻的博士曾经想让他修改论文而又不好意思去打扰他,犹豫中将论文投到孙先生家中的信箱。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久,他就收到了孙先生的邮件,上面留下了孙先生密密麻麻修改的痕迹。

记者:我听中国地质学会的负责人介绍,您很早就是大陆地学家的朋友了。

李寄嵎:大概在1990年8月间,经过孙先生的介绍,我和我的师兄——现为台大地质系教授的钟孙霖博士一起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大陆地学家孙枢、丛柏林接触。我们都是搞玄武岩研究的,大陆东部和台湾的新生代玄武岩处在同一时代,所以很想做地质的对比工作。我们在北京参访了11天,然后和大陆地学家一起在福建、广东一带出了7天的野外。

记者:这应该算比较早的合作吧。

李寄嵎:据我所知,这是两岸地学家第一次比较正规的合作研究。正因为是第一次,大家对这件事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我们见到了很多大陆地学家,他们都力促召开海峡两岸地学研讨会。

记者:这种力促有下文吗?

李寄嵎:有。1991 年1月,这个会议如愿举办,台大地质系组成十多人的地学代表团到福州参加研讨会,会后还进行了野外考察。这件事让台大的地学同仁大受鼓舞,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大陆地质资源非常丰富,深入研究,大有可为。

对于海峡两岸地学合作,这肯定是个良好的开端。1992年,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的孙枢院士到台湾访问。我接待了他。当时台大地质系陈正宏教授(现为台湾基金委副主任)和我一起找孙枢院士商量,问有没有台湾自己组织经费到大陆进行科研考察的可能性。孙枢院士说,完全可以。

之后我们在台湾基金委做了一个为期3年的地学研究立项计划。之后从1992年到1998年,台湾先后在大陆展开2批共30多项地学研究计划。

记者:如果我们把这样良好的接触和合作协议作为海峡两岸地学联姻的第一阶段,我们不妨叫“相亲”阶段,后面有什么发展?

李寄嵎:1995年5月在台北举办了海峡两岸第一届地质科学研讨会之后,有一系列的会议陆续召开,对两岸地学合作交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要说的一次重要会议,是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这次大会上,大陆地学在全球的地位有了相当明显的变化。会上,无论是科学论文还是科学考察,我们看到大陆地学家在研究和展示中开始采用新技术和先进仪器及材料。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两岸合作研究从那时走向了更繁荣阶段?

李寄嵎:那时候,有件事影响了台湾地学家到大陆开展科研的发展。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震惊世界的集集地震,这次地震对台湾地学影响巨大。台湾基金委鼓励科学家在地震科学研究上立项,一时间相当多的地学家开始转向研究地震地质、活动断层。这种转向,在今天看,卓有成效,经过10年的努力,台湾的地震研究从几乎是零走到了世界地震研究的前列,正是因为这种努力,台湾才有足够的能力在汶川地震后,迅速和大陆组成联合考察团。

记者:我记得第一次见到您,是在2006年中国地质学会海峡两岸华人地学研讨会上。

李寄嵎:那已经是第六届全球华人的地学研究会了。事实上,它的第一届,用的是另一个名字,即海峡两岸地质科学研讨会。那次会议由台湾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我当时是地质学会的秘书长。为了召开这次会议,我们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筹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会议很成功,当时大陆去了90多位地学家。1999年后,会议的范围扩展到海峡两岸(大陆、台湾、香港)乃至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全球华人的地学大聚会。这个会议连续举办了六届,在台湾、北京、香港、内蒙古和美国都办过。

记者:海峡两岸会议对海峡两岸地学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寄嵎:可以说,是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它成为两岸科学家避开政治进行学术交流绝好的平台。不间断的会议交流、互访交流,让两岸地学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陌生变得熟悉,很多科学家甚至成为好朋友。我一直认为,交流能够战胜一切隔阂。有了交流,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记者: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海峡两岸地质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第二阶段,现在两岸地质科学家关系处在什么阶段?

李寄嵎:我认为是既激烈竞争又紧密合作的阶段。研究本来就存在竞争,但是我们有共同的语言,我们在一个地质体上,合作只能造成两岸地学家的双赢,这个道理,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我们都非常明白。

记者:两岸地学合作有成果吗?

李寄嵎:成果大了,太大了。两岸的学者互访和学生的交换,光台大一家,每年就有10多位。我们从1996年就在台湾基金委立项,开始招收大陆地学博士后。1998年过来第一位博士后,我们最近四年又接收了3位博士班学生过来学习。

记者:您经常来大陆吗?

李寄嵎:每年都会来很多趟。我交了不少大陆的地学家朋友。比如和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的陶奎元教授就是忘年交。我经常到南京去找他,有的时候喝茶聊天,相处得很愉快。

记者:在您的名片上,写着台北市台湾旅游地学及景观保育协会秘书长的职务,这个组织的成立和大陆的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研究会有什么关系?

李寄嵎:成立这个协会起初还是受了大陆旅游地学研究会的影响。当时陶奎元先生对我说,大陆有这样的一个组织,宗旨是保护地质遗迹和进行地学的科学普及。我听了后很受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03年,汇聚了多位高学历、高水准的同行,建立了这样的组织。现在我们已经有30多个发起会员。今年,我们就要向台湾内政部提出申请为社团法人,全方位地做项目了。

记者:什么项目?

李寄嵎:主要包括两岸的地球科学深度旅游和科普教材的制作,此外,还有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我们已经制作了20部环保科普教育的短片以及2部非常有质量的科教影片。

记者:听说您看过几个大陆的国家地质公园,有什么体会和建议?

李寄嵎:第一,我觉得前一段各地都只想积极申办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积极性、自信心可嘉,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现在反过来重视规范管理,给急速行进的车轮踩一脚刹车,完全应该。第二,地质公园管理研究人员不能只是地学背景,应该赶紧多找到有心理学、旅游学、商业管理等不同领域学术背景的人加入,否则,旅游地学的发展就没有潜力。(记者  赵 凡)

李寄嵎简历

李寄嵎,台湾大学地质系博士,现任该系技正(相当于实验室主任),台北市台湾旅游地学及景观保育协会秘书长。

 

 

信息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