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14-02-17 00:00:00 来源: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
浏览次数:

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思路

温州市国土资源局

(2013年12月1日)

2013年,是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最好机遇,面对最大压力的一年。一年来,面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的政策红利,面对社会各界对国土工作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的不竭动力,我们充满信心、主动作为;面对双保任务的严峻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的复杂性、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以及垦造耕地的舆论压力,我们迎难而上,敢于作为。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开放的思想保发展保红线、以贴心的情怀服务民生服务基层、以燃烧的激情抓落实求实效,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

一、201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趁势而上争试点

1、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获国家试点。国土资源部3号文件下发后,我局主动对接,反复研究试点政策,科学编制工作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将试点方案上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地区。目前,全市已完成摸底调查工作,共涉及图斑4137个、用地34.48万亩。完成试点专项规划编制导则起草和市本级专项规划初步成果编制,《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等试点配套政策已多次讨论修改,上报市政府研究审定。

2、荒滩未利用地试点有序推进。《温州市荒滩未利用地开发试点实施方案》经省厅批准后,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试点涉及的规划局部修改方案已获审批。今年已完成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利用项目报批5个批次,涉及总用地面积4320亩。

(二)因势利导抓造地

3、垦造耕地继续强势推进。全市下达任务3万亩,现已立项10.32万亩、开工6.35万亩,预计年底前可完成竣工验收项目3万亩

4、标准农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按时完成。2013年下达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83万亩。截至目前,已竣工项目2911793共落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33.85万亩。预计年底前可完成标准农田建设20970亩,确保建设项目标准农田补划需求。

(三)强势推进护发展

5、各类建设用地、用矿需求有效保障。积极争取,获得省留单列计划指标1.07万亩,支持浙商创业创新考核省级奖励指标300亩、乐清市抢险救灾异地搬迁专项指标124亩、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专项指标45亩,审查规划局部修改方案157个,修改面积2.3万亩。全面提速,共完成农转用土地征收建设用地报批161个批次,涉及用地40929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5975亩(农用地29311亩,耕地21247亩),新增建设用地量比去年增长62.44%,报批量创2004年土地宏观调控以来历史新高。全力保障,全市供应各类建设用地43617.5亩,其中商服等经营性用地10078亩,工矿仓储用地7822亩,保障性安居用地9225亩,其他基础设施及公共用地16492.5亩。全市出让采矿权9宗,其中挂牌出让7宗,基本满足了围垦及其他重点工程的需求。

6、“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扎实开展。全市共完成批而未供土地清理32582亩,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各地的按期开工率、竣工率、闲置土地处置率等各项指标有了明显提高,前三年供地按期开工率达到94.47%,盘活存量建设用地9272亩,2006年以来的闲置土地处置率达96.53%

(四)乘势敢为保民生

7、地质灾害防治取得重大胜利。通过科学预警、靠前督导,在今年多次遭遇台风特别是23号超强台风“菲特”的袭击,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台风过后,陈厅长在第一时间赶赴温州,对灾后重建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对灾后搬迁所需的用地指标给予大力支持。

8、涉土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化解。完成历史遗留拆迁安置房初始登记发证与用地复核验收35宗,涉及套房13057。成功化解市区东游小区地价款追缴、维多利亚大酒店用地延续等10宗历史遗留问题;新城片区历史遗留问题、蒋家桥旧村改造、高新区半岛地块、王朝大酒店用地延期等已经拟定处理方案。

(五)顺势而为夯基础

9、地籍服务能力大幅提高。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通过省级检查,完成成果完善和整改工作,已确权登记39753宗,面积96.72万公顷,确权登记率96.6%有序推进土地登记标准化建设工作,乐清市局通过省厅标准化建设试点考核验收。
  
10、系统规范化建设再上台阶。完成了市11786平方公里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3类基础数据和耕地垦造、农转征、土地供应、执法监察、地质灾害点5类业务数据的建库,将国土管理的核心工作全部纳入“一张图”系统平台,系统应用延伸到基层所。执法监察形成合力,全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3.32%,没有发生县(市、区)领导被约谈、问责的现象。

11、党风廉政和机关效能建设出成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创新,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实施一线工作法,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审批权限下放、业务骨干下派,主动到基层、企业,帮助解决存在问题,切实提升群众满意率,随机电话回访5760个服务对象,有效接通4333个,其中满意的有4236个,满意率达97.7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是要求越来越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综合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等外部改革的倒逼压力越来越大,对国土资源管理模式和审批流程提出了新要求;储备机制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城镇低效用地试点工作等自身创新的内在驱动越来越强,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勇于提高;群众对国土部门做好服务的实践标准越来越高,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修养、提高服务水平。二是问题依旧突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用地指标不足和耕地、标准农田占补困难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严重滞后,其中已批项目拆旧难情况尤为突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违法用地行为仍时有发生,反弹压力依然很大,再加上近年来大建设的热潮对石料需求旺盛,造成非法采矿行为有所蔓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旧不容忽视,资金不足,责任主体落实难依旧困扰着我们。三是队伍仍需加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培养机制不活,成长渠道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亟待改进。

三、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一个统领,做好六个三文章。

坚持一个统领,就是以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为统领,围绕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发展战略,以优化时空布局为重点,以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为抓手,以规范源头管理为前提,强化改革,锐意创新,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格局。

做好六个三文章,就是“推进三项改革创新、铺开三个政策试点、强化三大发展保障、落实三条惠民举措、夯实三重基层基础、树立三种国土形象”。

第一,推进三项改革创新。一是在确保所有权仍然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探索协议或公开出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除商品房建设外的特定经营性项目。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建房用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建房用地实际需求,着力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三是根据国土资源部要求,积极应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做好土地、房产、草原、耕地、海域等不动产登记的前期工作,及时做好对接。

第二,铺开三个政策试点。一是全面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按照“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要求,对列入年度实施计划的地块,由地块再开发实施单位制订再开发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试点工作。2014年,计划完成全面改造项目土地面积8500亩,建筑面积491万平方米;完成综合整治项目土地面积12500亩,建筑面积738万平方米。二是持续推进荒滩未利用地试点工作。通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利用好、利用足现行政策,加快报批速度。2014年,全市计划报批荒滩建设项目5049亩,其中瓯江口项目区4117亩,乐清项目区386亩,平阳项目区546亩。三是因地制宜利用低缓坡地。发挥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七山”优势,提高坡地利用率,形成开展低缓坡地搞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

第三,强化三大发展保障。一是全面实施“812”土地整治工程。继续做好垦造耕地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垦造耕地项目不抛荒、质量有提升。同时,侧重向海涂围垦要耕地。2014年,计划下达各地1.8万亩垦造耕地任务。继续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25万亩建设任务。推进条件成熟地区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报批,力争完成0.46万亩项目报批任务。二是继续盘活存量土地。继续开展批而未供土地的消化工作,争取我市批而未供土地总量继续下降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工作,坚持土地利用效率每月通报制度和批后监管系统应用督促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手段,确保闲置土地处置率、按期开工率等批后土地利用指标达到省厅的要求标准。三是完善土地出让机制。从加强组织保障、强化供应计划、完善准入门槛、严格退出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土地供应结构、时序、区域的把控能力。实行《土地出让合同》和《产业项目管理合同》双合同管理制度,合同中明确产业要求、开竣工时间、投资强度、产值税收等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信息,实施土地利用共同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建立用地计划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执行进度,加快省重大产业项目的农转用报批。

第四,落实三条惠民举措。一是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土地规划、征地拆迁“阳光工程”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提升服务质量,维护群众利用。二是完善涉土信访工作新机制。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系统信访办理模式,积极探索从源头预防和控制信访多发的机制,努力把群众的信访诉求解决在初访阶段。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消除一批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夯实三重基层基础。一是继续加强国土资源基层所建设,充实基层国土队伍力量,将国土工作的阵线前移。二是深化“遥感监测一张图”开发、建库后的利用工作,发挥基层一线力量,逐步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矿、以图防灾”的目的。三是全面推进土地登记标准化建设。完成60%县(市、区)局的创建并通过省厅抽检;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完成市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建立图属一体的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
    
第六,树立三种国土形象。一是高效的形象。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省级下放审批事权的承接工作,做好流程优化,按照“应放尽放、科学下放”的原则继续简政放权。对已放权的审批事项进行“回头看”,对放权是否到位、工作效率是否提高等进行重点了解、掌握,对放权后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加以指导解决,着力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廉洁的形象。按照中央八项规定,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政意识,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权力监督制约、廉政风险教育、廉政风险预警和责任追究等相关内控机制。三是亲民的形象。通过开展服务对象电话回访及时了解干部职工在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有关情况,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通过开设政策咨询热线,编发便民服务政策手册等措施,方便群众了解掌握国土知识政策。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和谐、勤勉高效、善闯敢挑、清正廉洁”的国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