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公开 > 批后公告 > 控制性详细规划
《温州市高新区[核心片区开发区西单元上江街坊、核心片区蒲州单元蒲州街坊、核心片区黄屿单元上江东街坊、状蒲片区开发区东单元、状蒲片区农业示范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告
发布日期:2016-12-15 15:35:40 来源:瑞星科技 浏览次数:

规划项目名称:温州市高新区[核心片区开发区西单元上江街坊、核心片区蒲州单元蒲州街坊、核心片区黄屿单元上江东街坊、状蒲片区开发区东单元、状蒲片区农业示范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审批时间:2016年6月13日(温政函〔2016〕82号)

规划编制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规划修改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温州市龙湾区西北,包含状元、蒲州两个街道辖区以及三洋街道部分辖区,东起石坦河—三廊桥河,西至上江河,北至机场大道,南至瓯海大道,总用地面积为622.22公顷。

二、规划背景

本次控规的编制是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是在《温州高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用地功能、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市政支撑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强化对本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规划引导,同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的规划管理控制体系,为规划管理工作探索更加有效的路径。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功能定位

规划区功能定位为:推动温州产业高新化的科技创新引擎,引导时尚产业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打造高新区综合服务型园区的产城融合特色平台。

2、规划规模

用地规模:东起石坦河—三廊桥河,西至上江河,北至机场大道,南至瓯海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622.2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72.05公顷。人口规模:规划区未来可提供约10~12万个工作岗位,综合考虑服务人口规模,将可容纳约10万人,其中居住人口6万人。

3、空间结构

规划“一心、两轴、一带、三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位于文昌路与温州大道交汇区域,形成综合商业中心及产业服务中心,集生活休闲娱乐、商贸办公等于一体,作为规划区及周边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一为商务发展轴:沿文昌路形成以商务办公、研发设计为主的产业功能轴,两侧分别布局会展市场区、文化创意产业区、工业设计与研发创新区等产业发展平台。二为城市拓展轴:沿温州大道形成城市功能的连续节点,承接老城生活服务功能的延伸,同时集聚综合商务服务功能,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一带”:即滨水生活带:结合屿田河以及绿道建设,打造公共休闲生活带,联系综合服务中心、居住区以及主要产业发展平台。

“三板块”:商务发展板块:位于温州大道以北,屿田河以西,以商贸研发、办公居住为主的综合商务发展板块。科技研发板块:屿田河以南,依托现有高新技术研发基础,着力打造以高新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为主的综合产业板块。产业提升板块:位于屿田河以东的原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考虑工业的全面转型更新,作为规划区的主要产业功能板块。 

4、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R):规划居住用地102.1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7.86%。规划区居住用地主要是保留现状居住用地和旧村改造后形成的居住用地,包含相应的居住区服务配套设施用地,主要包括沿机场路的居住用地和上庄村、屿田村、上江村及石坦村等旧村改造用地。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75.1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3.14%。规划中教育科研用地视作规划区重要的产业支撑性用地,规划用地面积46.35公顷。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00.1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7.51%。

4、工业用地(M):规划工业用地71.5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2.50%。保留衢江路以东,屿田河以北大部分工业用地,用地性质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

5、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规划道路交通用地142.0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24.84%。

6、公用设施用地(U):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合计5.2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0.92%。

7、绿地与广场用地(G): 规划绿地75.6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3.23%,人均绿地7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62.0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6平方米。

8、非建设用地:本街坊非建设用地主要指水域,总面积50.17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8.1%。在实际开发设计过程中,在满足防洪、航道控制要求,保证水体面积总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可对规划河岸线位进行适当调整。

5、道路交通系统

(1)道路网系统

衔接周边各片区已编控规的城市干路系统布局,考虑铁路拆除后S1线建设影响,规划干路网布局采用 “两纵三横”的主路网骨架。“两纵”为:文昌路、兰江路;“三横”为:机场大道、温州大道、瓯海大道。规划区适当增加支路网密度。

(2)道路竖向规划

本次规划对片区内道路控制点以及桥面标高进行重点梳理和控制设计。

(3)道路立体交叉口规划及调整

规划内容为:机场路与甬台温高速公路设互通式立交;机场路与文昌路高架线设置互通式立交;机场路与兰江路、钱江路交叉口采用简单立交,即设置供车辆上、下高架路的匝道。瓯海大道与文昌路高架交叉采用全互通式立交。甬台温高速公路与温州大道交叉口规划建议温州大道采用跨线桥的形式跨越甬台温高速公路。考虑S1线为高架方式通过本规划区,原有道路与S1线为分离式立交。

(4)交通设施修改

结合S1线线位在高二路与文昌路交叉口处预留S1站点一处(文昌站)。保留现状温州汽车东站,并增加其用地规模至1.4公顷,主要服务于客流集散和换乘。规划6处公交首末站。规划区停车需求原则上通过各地块配建停车泊位解决,公共停车泊位结合公园绿地建设适当予以配建,其中原金温铁路绿带在满足城际交通S1线防护要求的前提下可建设部分社会停车场以供使用,围绕S1站点文昌路站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并配置社会公共停车泊位。各公共停车泊位配建标准依据《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划和配置标准》(DB33-1021-2013)中Ⅲ类指标级别配置。

6、蓝线、绿线、黄线控制

规划石坦河两侧设30m绿化带;屿田河两侧设置15m绿化带并结合用地设置多处放大绿化,形成城市公园;蒲州河与上江河两侧设30m绿化带,其他河道一般设10-15m绿化带,规划在雁荡东路以及兴益路南侧各控制15-25m绿化带,尽量保持各个绿化带之间的连通性。沿屿田、S1线防护廊道以及部分现状绿地形成多处集中块状城市公园,每处面积不小于8000平方米。城际轨道S1线中心线两侧各15米划定为防护绿地;规划沿甬台温高速公路两侧设置防护绿带(道路段退中心线75米,匝道部分退匝道边线20米);规划在快速路机场路南侧设置宽度为15米的防护绿带;瓯海大道两侧控制25米绿化带。本片区蓝线主要包括上江河、石坦河等河流水面,总面积50.17公顷,蓝线不仅要控制河流水面的总量平衡,而且还要确保河道的最小宽度。

黄线控制范围包括变电站HX-15-A03(蒲州变)、ZP-03-C21(上庄变)、ZP-04-B03(农业变)三处地块,以及消防站HX-22-B02地块与两处加油站ZP-03-A04和ZP-03-B16地块。

7、公配设施修改

在原有三所小学的基础上适当扩容并新增一处小学,同时将原来屿田小学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则小学班级总数为120班。保留现状中通中学(九年一贯制45班),同时将原来屿田小学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则中学班级总数为30班,考虑中学服务半径,其他就学人口在周边三垟中学、温州市第二十中学等地就近解决。规划保留2处卫生院、一处位于蒲州街道蒲江南路处,占地面积约为0.34公顷。一处位于雁荡东路与钱江路交叉口,占地面积0.15公顷。另设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4处,每处服务人口为1~2万人。大型综合医院与周边协调满足床位要求。设置社区文化中心1处,位于ZP-04-A21地块,建筑面积4000 ㎡-6000㎡,其中图书馆面积不少于1800㎡。设置文化活动室(站)4处,建筑面积控制在400㎡-600㎡,包含青少年与老人活动设施,其中社会福利设施不小于150㎡,社区图书阅览室不少于50㎡。设置社区体育活动中心一处,与公园结合设置,用地面积不小于0.2公顷。设置街道社区级养老服务中心一处,面积不少于4500㎡,位于ZP-04-C27地块。基层社区级养老服务中心4处,每处建筑面积不少于800㎡。街道社区级机构养老设施1处,大于40床位数,建筑面积不少于3200㎡。

8、城市设计

以文昌路与温州大道所形成的十字轴构建主要城市景观序列,展现高新区城市空间形象;以屿田河为景观主轴,展现滨水生活。地块建筑风格应与站房及周边地块相协调,并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同时,应利用沿河、沿轨道的公共绿化带打造城市生态休闲带及整体慢行系统。该范围内建议采用简洁的现代建筑风格,建筑墙面色彩宜高明度、中低艳度暖灰色为主。

9、主要图纸

(1)区位分析图

(2)现状土地利用图

(3)规划结构图

(4)土地利用规划图

(5)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图

(6)单元与地块划分图

批后公告.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