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000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公开方式
温州市规划局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17-03-27 09:55:13 来源:瑞星科技
浏览次数:

一、2016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建设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这个目标,抓改革、抓项目、抓规范,顺利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主要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规划领域五大改革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完成了工作底图拼接,初步划出了“四区四线”,即城镇增长边界控制线、生态控制红线、基本农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和适建区、较适宜建设区、限建区、禁建区,梳理出多规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各部门下一步编制各自专业规划的目标和路径。在浙南科技城开展的控规编制方法改革试点工作,完成了其中3个单元的控规编制工作。在这些控规中,地块不再设置强制性指标,改在街坊设置;控规的强制性指标也由原来的7个减为街坊主用地功能、总建筑容量、四线控制等3个。关于城市设计改革,在编制层面,出台了《温州市城市设计管理导则》,于总规中增加了总体城市设计专篇,开展了重点区域详细城市设计全覆盖工作;在落实层面,于规划条件论证阶段,加强了实施性城市设计研究。建立并正式实施了重点区域项目建筑方案审查制度。对建设项目批前公示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建设项目选址、用地、工程3个审批环节的批前公示,改为只在工程审批1个环节进行,公示总时长也相应地由30天缩短至10天。
  (二)规划研究和规划编制质量提升。全局全年完成规划51项,在编74项。其中,规划研究20多项,包括城市东部发展、东部综合枢纽、沿海高铁和杭温高铁市区段线位、专业市场布点、城市色彩、市域铁路S2线沿线TOD开发,根据研究成果提出的相关规划意见,大部分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或批示,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城市发展顶层设计提供了参考;完成专项规划13个,包括市区地下管线综合、停车发展、海绵城市、环卫设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建成区外村庄布局。
  (三)审批工作保持高效。全局全年办理项目审批件2630件,全部按时办结,其中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全部提前办结,承诺件实际提速率达到52.25%。为了提高审批效率,我们重点抓了规划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政策和标准完善、项目前期协调衔接,特别是发挥了审批绿色通道的作用,比如有些街道将城中村改造项目报过来,我们当天就协调、拍板,甚至中午也不休息。
  (四)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进一步提升。全年完成了10个基础测绘项目,重点是第一次地理国(市)情普查、城市建成区1:500基础地形图全面更新、400平方公里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动态更新。同时,根据基础测绘成果,对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库进行更新,更新了全市2000多平方公里的线划框架数据和全市域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更新了17个政府部门38类地理信息资源数据,使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数据资源在种类和时效性上得到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地理信息成果的应用力度,市县两级测绘部门为全市“大拆大整”等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及信息化项目提供基础测绘成果1000多批次;面向政府和社会公众分别推出了新版政务工作地图和便民地图。另外,完成了双屿房屋倒塌和17号台风灾后的应急测绘保障任务。
  (五)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2016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复,将温州市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月,五马-墨池等四大历史街区又被省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同时,我们启动了新一轮名城保护工作:编制了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行动计划;基本完成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工作,修编成果于10月份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同意;开始修编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启动了第一批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和保护图则编制工作。


二、2017年工作重点
  2017年,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改革为动力,以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为目标,着眼城市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品质提升,努力发挥城乡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和测绘与地理信息的支撑保障作用。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科学规划,在引领和统筹上求突破
  开展新总规实施工作。待国务院批准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修订版后,结合《温州都市区规划纲要》实施,制定总规实施任务分解方案和宣传计划,开展宣传,指导各县(市、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做好实施,引导都市区一体化建设。
  加强规划研究。重点是开展市区大拆大整后土地利用规划思路研究、中心城区范围内控规与总规符合度整体研究,深化东部综合枢纽及沿海高铁市区段线位通道研究、城市快速路通道研究,开展2014-2016年控规实施评估,完善交通数据模型,经常性开展市区交通定量分析,为城市发展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加强专项规划编制。首先,抓好相关市政交通类规划,支撑都市区一体化建设。重点是继续深化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并在线网规划批复后,启动轨道交通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城市供水专项规划;配合交通部门编制好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其次,抓好名城保护类规划,提升城市品位。重点完成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报批工作,抓好五马-墨池和城西街两个街区的保护规划修编;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外观通用设计图集,为街区整治改造、危房改建提供技术支撑;完成第一批历史建筑的现状测绘和保护图则编制,开展历史建筑评估标准研究,推进历史建筑保护。
  加快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重点抓好3个“3”。首先是3个火车站的片区规划,就是对温州北站片区、温州西站片区、温州火车站片区进行城市设计和控规修编。其次是3个方面的有机更新规划,就是结合“大拆大整”、“五水共治”、特色小镇建设,落实“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要求,修编城中村、旧市场、旧工业小区等片区规划,增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改善生活、生态环境,布局众创空间和小微园,植入新的城市功能。再者是3个区域的城市设计。温瑞大道沿线,是为了全力打造“城市北入口”;状蒲沿江片,是为了塑造滨江城市形象;茅竹岭东片,是为了打造科创空间与品质生活的典范。
  加快村镇规划编制。重点是指导各地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加快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和中心村村庄设计任务。
  (二)改革创新,在提速提效上求突破
  实现“多规合一”。为解决各类规划“打架”问题,深化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住建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的改革思路,完善2016年完成的“多规拼接图”,协调各类规划之间的矛盾,盘活建设用地,优化城镇低效用地,完成“多规合一”协调规划。同时,建立并运行“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统一各部门的规划建设思路,指导各部门规划编制。
  建立城市设计制度。总体思路是,为了提高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改革城市设计编制方法:区分重点区域与非重点区域,编制不同深度的城市设计;区分不同地段的城市设计项目,科学灵活设置刚性指标和弹性指标;创新城市设计成果表达方式,推行文本内容条文化。努力使新的编制方法与城市设计导则一起形成完整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控从二维向三维转变,科学引导城市功能完善、存量用地挖潜、产业转型、城市特色塑造。
  继续推进控规编制改革试点。完成浙南科技城控规改革试点工作,并在鹿城、龙湾、瓯海各安排一个规划单元进行试点,为今后控规编制改革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估。
  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以及一般项目按时办结率达到100%、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提前办结率达到100%的目标,深化审批制度改革。2017年,市本级先从用地规划许可环节做起,在这个环节采用即办制,率先实现“跑一次”。以基建项目全流程不超过一百天为底线,采用“主动督促、帮助协调、监管中介”等方式,压缩规划选址、用地许可、工程许可等三个审批环节之间的时间间隔。
  加快政策和标准建设。重点是完成《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地方立法调研工作,争取按期完成立法任务;出台温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温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标准,修订市区建设项目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定。
  强化主动服务。及时掌握各区政府和相关城市建设主体的建设任务、土地出让计划,提早开展项目前期研究、规划条件论证;提前介入重大建设项目,比如杭温高铁、甬台温长输管线,做好规划衔接;开展交通市政类规划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通过这些主动性服务,加强规划引领,提高项目后续审批效率,也预防风险,化解矛盾。
  (三)按需测绘,在支撑和保障上求突破
  抓测绘基准建设与应用。对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北斗卫星系统定位服务,同时继续做好温州2000坐标系应用的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全天候高精度的测绘基准服务,满足社会化、专业化的各类应用需求。
  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现势性更新。继续开展市区1:500基础地形图动态更新,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更新,切实维护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利用建设项目竣工规划核实的测绘成果,试点开展规划管理系统的主要地理要素更新。开展地理市情监测,重点是建成区“一区两绿”的监测。
  抓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推广应用。继续提升地理信息政务版公共平台和天地图公众平台的数据服务质量;继续推进政务版平台共享应用;完成国家、省、市间天地图节点数据的融合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县天地图数据“一张图”式同步更新;利用我市天地图“统一建设、集中部署”的模式优势,加大在线应用力度。
  抓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今年要在技术和服务上有所突破,保障浙南一带的测绘应急响应,将之打造成我局的工作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