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加强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和延续温州历史文化特色,促进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为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和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次规划。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总规衔接,分市域和中心城市规划区两个空间层次。市域为温州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2784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规划区包括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县行政辖区和瓯北片(即永嘉县东瓯街道、江北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行政辖区),总面积2670平方公里,其中历史城区为重点保护区域。
(三)规划期限
2016-2035年,近期为2016-2020年。
(四)总体保护框架
构建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含优秀工业遗产)为主要保护层次的保护框架,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一)历史文化价值
1、温州山水斗城格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运用的典范
2、温州是以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文化基因的创业名城
3、温州是中国沿海城市陆海交融发展的典型代表
(二)名城特色
1、“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凿二十八宿井”的山水斗城空间格局;
2、“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古城历史功能格局;
3、大规模真实保留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大量近代中西合璧的传统风貌建筑;
4、以永嘉学派“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思想为内核,活态传承的瓯越文化;
5、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模式;
6、以山海格局为背景、塘河水系为主要发展脉络的城乡聚落体系;
7、以温州古城、永昌堡、蒲壮所为代表保存完整的明代沿海抗倭卫所体系。
三、保护内容
(一)市域保护规划
1、保护内容
(1)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即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即瑞安及平阳历史文化名城。
(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已公布国家级5处,省级25处,市级20处。
(3)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公布国保单位29处,省保单位94处,市保单位731处,以及文保点、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优秀工业遗产等。
(4)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8处,市级1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13处,市(县)级105处。
(5)古树名木、古桥、河埠头、驳岸、古井、牌坊等历史文化环境要素。
(6)市域整体山水格局:瓯江(含楠溪江)、飞云江、鳌江、塘河、雁荡山、玉苍山等主要水系和山体。
(7)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级4项,国家级31项,省级102项,市县级724项;老字号、老地名、历史名人文化、人文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
2、保护重点
重点保护市域范围内承载名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的文化遗产,包括:
(1)体现古代堪舆学运用的城乡聚落格局及其历史风貌和山水环境。
(2)体现永嘉学派思想的相关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体现“温州模式”的众多创举。
(4)体现温州城市发展变迁的市域塘河系统,包括温瑞塘河、永强塘河、瑞平塘河和乐琯运河等水系。
(5)体现沿海抗倭历史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中心城市保护规划
1、保护内容
(1)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已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5处。规划推荐历史文化街区4处,即瞿溪老街、梧田老街、寺前街、宁村所城。
(2)保护中心城市整体山水格局,包括瓯江、温瑞塘河(含永强塘河)、大罗山等水系、山体,以及三处历史风貌带。
(3)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公布国保单位4处,省保单位32处,市保单位189处,以及文保点、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等。
(4)历史建筑,首批已公布的83处,及未来逐批的历史建筑。
(5)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市级3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市(县)级15处。
(6)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古树名木及其他反映温州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桥、古塔、古井等历史环境要素。
(7)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公布240项,及老字号、老地名、历史名人文化、人文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
2、保护重点
(1)保护历史城区和斗城历史风貌带。包括瓯江、温瑞塘河(含永强塘河)、大罗山等水系、山体,以及斗城历史风貌带、温瑞主塘河历史风貌带、永强主塘河历史风貌带。
(2)保护温瑞主塘河历史风貌带和永强主塘河历史风貌带。
(3)保护水碓坑·黄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村落传统格局和风貌,保护与传统造纸工艺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
(4)保护规划推荐的四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温州水乡传统聚落格局、风貌和其依存的周边山水环境。
(5)保护中心城市范围内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
(三)历史城区保护规划
1、历史城区范围
历史城区范围北至瓯江,南至小南门河、花柳塘河,东至环城东路,西至九山外河,以及江心屿历史地段,总面积为430.7公顷。
2、传统格局风貌保护
保护处于历史城区范围内的斗城历史风貌带,主要由公园、文物古迹、古城壕等组成;保护延续历史上以“廿八井”为星宿进行布局的空间特色;保护延续“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历史功能格局,保护各历史文化街区格局和建筑风貌。
3、整体空间结构
历史城区保护的整体空间结构为“一环、五片、十一线、二十四坊、多点”。“一环”是指环绕历史城区的“环”状山水风貌带;“五片”是指四片历史文化街区及江心屿历史地段;“十一线”是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商业轴线和景观视廊;“二十四坊”是指宋代“三十六坊”中现存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二十四坊;“多点”是指历史城区内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及优秀工业遗产。
4、建筑保护与整治
建筑保护分类分为各级文保单位及文保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保护整治模式包括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拆除等五类措施。
5、建筑高度控制和轴线及视廊保护
保持街区、地段、历史风貌带的传统高度,控制其它区域内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6米,并向街区、历史风貌带逐渐降低。十一条轴线及视廊内不得新增有视线阻碍的建筑物,建筑宜体现温州地方传统建筑特点,且建筑高度应向轴线和视廊中心逐渐降低。
(四)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村及历史风貌带保护规划
朔门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城的水运中心,是古城功能格局“北埠”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范围21.78公顷;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是集中体现“西居”特色的主要街区,保护范围28.48公顷;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体现“中子城”和“西居”特色的主要街区,保护范围36.53公顷;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城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是“南市、东庙”格局的集中体现区,保护范围55.19公顷;江心屿历史地段是温州的文化地标,保护范围28.94公顷。
水碓坑、黄坑历史文化名村完整地保存了传统的造纸工艺,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水碓坑村保护范围为5.52公顷。黄坑村保护范围为8.71公顷。
推荐历史文化街区4处。瞿溪老街保护范围15.28公顷;梧田老街保护范围11.63公顷;寺前街保护范围12.38公顷;宁村所保护范围总44.43公顷。
保护斗城历史风貌带、温瑞主塘河历史风貌带、永强主塘河历史风貌带。其中斗城历史风貌带保护范围142.8公顷。
图纸目录
1. 市域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
2. 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
3. 中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图
4. 中心城市保护规划总图
5. 历史城区保护整体空间结构图
6. 历史城区总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