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精心谋划的“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改革”在全市第二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双月擂台赛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我市营商环境改革第二批典型案例。
温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众多,工业用地需求旺盛,但我市土地资源禀赋不足,如何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支撑和实现工业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对此,市资规局在现状工业用地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围绕资源保障、优化配置、存量提效等方面,全方位谋划综合改革举措,细化具体完成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出台了《关于强化用地保障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多维度提升工业用地保障能力。
优化布局,向时间要空间
谋划启动《工业用地专项规划》编制,对已划定的工业用地区块线进行优化调整,全力拓展和保障工业用地空间。在全省率先提出“短期利用”机制,将近期无规划实施计划的地块短期用于工业开发,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目前第一批地块清单已梳理形成,预计可释放用地面积1603亩。同时为推动工业经济稳进提质,全市资规系统自我加压,今年首次提出保障工业用地1.5万亩的目标任务,目前已完成1.6万亩,创历史新高。已供应工业用地用海5356亩,同比增长27%。
市场化配置,向改革要活力
聚焦本土优质制造业企业用地难问题,推进 “限地价竞税收”市场化方式出让,打造公平竞争的平台。全市首宗“限地价竞税收”地块今年已提前投产,亩均产值比约定翻了一番,相关经验做法获《中国自然资源报》专题报道推广。与经信部门共同牵头开展“数据得地”改革,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和“365”预评审工作指引,强化项目科学、公正、精准评价筛选,构建良好用地生态,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和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第一批突破性举措。首批78个“数据得地”优质项目中,已完成土地供应30个630亩。实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建设许可审批时限从18个工作日最多可压缩至1个工作日,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被评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和温州市改革突破奖金奖。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市自然资源总督察瞿自杰实地走访瓯海区“数据得地”代表企业——浙江亚虹铝箔有限公司
工业上楼,向立体要资源
启动《温州市工业上楼规划指引》编制,建立工业上楼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全力推动“向天要地” “空间换地”。放宽工业用地建设方案的审批条件,以保障安全底线为前提,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可依据产业实际需要量身定制,推动“工业上楼”,全力提升土地的立体空间利用效率。今年市区已实施工业项目容积率达到2.0以上的达36个,占总量的65%,其中达到3.0以上的9个,容积率最高的达到 5.0。若按照设定1.5的容积率折算,以上项目通过空间换地可实现近900亩土地的再利用,进一步唤醒沉睡的立体空间。
政策赋能,向存量要效益
全面排查全市2018年以来发生转让的工业用地交易情况和履约管理情况,分析当前二级市场的运行管理现状和问题,靶向性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秩序。研究制定《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导则》,突出“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平面换空间”,为土地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温州样板和经验。会同经信部门制订《老旧工业区改造政策操作指引1.0版》,提出并细化落实全国领先的工业用地改造再开发鼓励性政策,助推存量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提质提效。印发《工业项目用地建设期绩效评估办法》,推动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评价机制落地生效,促进工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